作者:易凡 [喀麦隆]迪夫·佛索·埃里克·赫尔曼
喀麦隆的克里比市坐落在大西洋岸边,这里海水湛蓝澄澈,被誉为蓝色海岸。碧浪、椰林、海风、银滩、鸟鸣,游客们沉醉于此间美景,几帆渔船遥遥点缀在海岸线上,仿佛天人合一,尽显和谐之美。
现在,除了美景,人们的目光开始被别处吸引。清晨的阳光洒向近千米长的防波堤,崭新的码头上,林立的集装箱熠熠生辉。一艘万吨级散货船在拖轮的牵引下停靠在旁,正在进行装船作业。这就是中喀互利合作的成果——克里比深水港。
十年前,只有几个小渔村坐落在此,人们无法想象,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成为喀麦隆首个大型深水港,拥有每年25万标箱和120万吨散货的吞吐量。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从渔村的搬迁说起。
喀麦隆经济向来高度依赖海洋运输和港口贸易,为了改善原先主要港口杜阿拉港运力不足的状况,同时带动发展东南部经济,喀麦隆政府迫切需要新建现代化大型深水港,以满足持续增长的吞吐需求。罗拉贝村所处的克里比海域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被选为新港坐落之处。
深水港项目开工在即,因建设需要,罗拉贝村整体搬迁,有关搬与不搬的争论在宁静的村子里炸开了锅。
老人们一致投了反对票,对于他们来说,这里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舍不得离开。年轻人普遍较为兴奋,征地搬迁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补偿金,还有新房子住。更重要的是,深水港建设及后期运营必将给这个偏远的小渔村带来数不清的发展机遇,美好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为了鼓励村民搬迁,项目实施企业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港湾”)主动宣介项目情况,还承诺修建连接新村子到港口及周边主干道的马路,方便村民出行。村里的老人们被中国企业的诚意打动,他们最终同意搬迁,开始期待未来的好日子。
顺利完成搬迁的罗拉贝村村民没想到,项目的实施给他们带来了实打实的发展机遇:新工作!
海滨风景
尽管开始时担心工作经验、技能和语言文化差异,村民们还是被丰厚的工资待遇和便利的通勤条件所吸引,踊跃加入了项目建设。他们没有想到,这几页纸的合同从此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实施企业为了使当地员工更好地融入企业和成长,根据当地法律和风俗习惯,制定了合规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同时结合每个人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技能和语言培训。
布鲁斯是仓库管理员。刚接管仓库时,因为施工器具品种繁多,讲法语的他又不精通英语和汉语,单是根据需求清单找材料就得忙活大半天。
为此,项目部技术员特意打印出中英法三种语言对照的简单用语和材料清单供他学习,日常工作和闲暇时,总是与他用英语和汉语交谈,提升其语言能力。电脑里数不清的中英文文档见证着他的成长。如今的布鲁斯,凭借流利的中英文进入项目管理部门,独当一面,对仓库里东西的摆放和用途烂熟于心。
在近三年的港口建设过程中,超过2000名当地员工共同绘就了他们与克里比深水港一起成长的故事。他们学会了操作机械、轧钢筋、模版支护、混凝土拌合及养护等工程技能,积累了成熟的管理经验。与克里比深水港一样,他们坚实地伫立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促进当地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今的罗拉贝村,村民练就了娴熟的工作技能,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深水港的落成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街上人多了车多了,市场热闹了,生活丰富了。每天身处在来往人潮中,你根